朱春雷:从三尺讲台到储能巨擘的“进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4 点击量:74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职业转向,而是将教育的严谨章法,彻底熔铸进了制造业的血脉之中。
25年间,万金用一次次关乎“舍与得”的重大抉择,向业界展示了一家企业如何在一个极度内卷的商业生态中,坚守自己的经营哲学,开辟出一条全新的价值航道。
时间回到2017年。彼时的万金,早已在精密钣金的传统赛道上,构建起自己稳固的商业版图。它的客户名单上,全球医疗器械巨头、航空航天核心供应商等名字熠熠生辉。这些业务如同一棵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高额利润和现金流。
“传统业务的利润额是后来新能源的好多倍”,这不仅是万金内部的共识,更是其赖以生存的舒适区。
然而,一次与某客户在新能源逆变器项目上的合作,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一片前所未见的“新大陆”。新能源,一个体量更为浩瀚、未来充满指数级增长潜力的领域,对万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其大胆的决定,在他的脑海中迅速成型:收缩战线,将公司未来的所有资源和兵力,全部集中到新能源这一个战场上!
这个决定,在公司内部引发了一场剧烈的风暴。然而,这道变革的指令,首先在内部遭遇了巨大的惯性阻力。
“你辛辛苦苦开拓的客户,稳定贡献着利润,突然老板说不能做了。”一位销售元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等于亲手推倒自己垒起来的城墙。”
反对,不仅源于情感上的不舍,更是对现实利益的直接挑战。放弃确定性极高的高利润业务,去押注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新领域,这在任何理性的商业分析中,都像是一次高风险的行动。
“需要极大的魄力,因为你这是把已经到手的果实,亲手还给竞争对手。”一位亲历者如此形容那次决策的艰难。
然而,这正是朱总与万金商业哲学中的第一个关键词——“舍”。这并非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一次彻底的、为了更重要目标的战略舍弃。
面对内部的重重疑虑,朱总展现出了壮士断腕般的魄力。他深知,在一个企业的精力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多线作战是大忌,最终只会导致力量分散,一事无成。与其在多个阵地上勉力维持,不如将所有“弹药”都集中在一个决定性的方向上,以期获得突破性的胜利。
“先谋后动,但一旦目标锁定,就必须坚决执行,不能有丝毫犹豫。”朱总在后来复盘时,如此总结他的决策准则。
于是,一场深刻的内部变革拉开帷幕。万金以惊人的速度,剥离了几乎所有非新能源业务。这无异于一次彻底的“自我革新”,主动舍弃了所有过去的功劳簿。
舍弃的是昨日的成就与安逸,是为了在未来的主战场上,赢得“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的领航权。
历史证明,正是这次果决的“舍弃与聚焦”,为万金在新一轮产业浪潮来临前,赢得了最宝贵的构建时间和先发优势。
当0.0998元/Wh的价格标签被万金抛向市场,整个储能行业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所有人的疑问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这究竟是新一轮价格内卷的开始,还是一场将要重塑行业成本标尺的深层变革?
万金的行动,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这并非饮鸩止渴的低价倾销,而是一次基于深厚内功、旨在重塑价值链的成本重构。
“我们的‘无敌价格’模式,跟价格战有本质区别。”万金高管在复盘时,精准地定义了这套打法。他将其类比为Costco的会员制逻辑:“我们只赚取我们该赚的那一部分利润,通过效率提升创造出的超额价值,我们选择直接回馈给客户。”
这便是“无敌价格”的内核:它并非在市场压力下的被动应对,而是源于内部结构性成本优势的主动价值释放。价格战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是生态的破坏者。
而万金的模式,是一场正向的价值创造循环:以极具竞争力的成本结构进入市场-> 获取海量订单,形成规模效应 -> 规模效应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 -> 释放更多价值空间,构筑更深的护城河。
支撑这场成本重构的,是万金在产业后端构建的、软硬一体的“超级工厂”。走进万金500亩的储能产业园,仿佛进入了一个高精度的工业制造枢纽。年产80GWh+的庞大产能,是其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坚实地基。车间内,各种全球顶尖的自动化设备,构成了高效的生产流水线。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我们重金打造的全工况型式测试平台。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储能系统的极限挑战中心’,我们在这里能模拟从酷热沙漠到严寒极地的各种恶劣气候以及电网的各种突发状况。”
而在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下,每一个箱体都必须分别在空载、承重和卸载三种状态下进行精准测量,以准确评估其弹性与永久形变量,确保结构强度与耐用性达到最高标准。
“正是这种从系统功能到物理结构的双重严苛品控,让我们产品的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
这套软硬结合的组合拳,最终构成了万金“无敌产品”的核心价值主张:以零缺陷的品质为地基,以极致的性价比为架构,以闪电般的交付搭建连接客户的高速公路。
如果说强大的精密钣金制造能力是万金多年来精心打造的坚实地基,那么高效的系统集成能力,就是在此之上拔地而起的宏伟大厦。
这座大厦的落成,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稳固的地基中生长出的必然结果,是一次从提供精密部件到交付完整解决方案的深刻升级。
“结构件占了整个储能系统成本的20%多,这个核心模块,我们自己生产。”这句话揭示了万金一体化协同的起点。当其他集成商还在扮演“总包方”,疲于协调不同分包商之间的进度与接口时,万金已经将这座大厦最关键的承重结构,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种“一体化建造”的优势,在万金内部催生出了一套高效的协同流程,其效率和稳固性远超传统的“模块拼接”模式。
“集成事业部的工程师在和客户讨论方案时,会直接邀请结构件的工程师加入,在同一个会议室里,共同优化设计、评估可行性、寻找降本空间。”这意味着,在蓝图的第一笔画下之前,负责地基和主体结构的团队就已经坐在一起,共同确保了整个建筑从基础到顶层的无缝衔接与结构优化。
万金的每个事业部虽有独立的计划团队,但所有人的工作节奏,都服务于一个最终目标——客户的交付日期。“我们从最终的交付节点,反向推导出每一个环节的关键路径,所有团队都按照这张清晰的施工图来协同工作。”这种“以终为始”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复杂的生产过程,变成了一场精准的协同表演。
对客户而言,这种感受是颠覆性的。他们不再需要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在不同的供应商之间来回奔波,担心地基的进度是否会延误主体结构的封顶。
在万金,我们通过一体化的协同,将所有环节简化成一次流畅的“一站式”服务。对客户而言,这意味着更短的等待和更快的项目投运。这种将效率直接转化为客户价值的能力,正是我们服务的核心。
“先谋后动”的基因,让万金始终保持着对产业地平线的敏锐嗅觉。最新的动作,是其在前湾新区落成的二期工厂——一个为未来市场需求打造的、更具柔性的生产平台。
一个值得深思的布局是:在当前工商业储能市场一片火热的背景下,万金的二期工厂,却将高达66%的战略资源,投向了技术更复杂、体量更庞大的大储领域。
朱总对此的解释,展现了一位产业架构师的远见:“未来的工商业储能,必然会走向大容量化和网络化。今天几百度电的独立柜,只是分布式节点。明天,由兆瓦时级集装箱构成的虚拟电厂,才是用户侧能源互联网的主流形态。”重仓大储,并非放弃工商业,而是对市场技术路线的精准预判和提前卡位。
然而,比“做什么”更能体现一家企业智慧的,是它选择“不做什么”。
手握如此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万金是否会沿着价值链向上,自己下场做品牌,从“赋能者”变为“运动员”?
“我们不会”。朱总的回答清晰而坚定。他冷静地分析,品牌和渠道的赛道,已经挤满了国央企和行业龙头这些“平台级”玩家,万金的核心基因在于制造和效率。“我的定位,就是成为所有平台级玩家最可靠的、效率最高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细节是,万金曾婉拒了合作伙伴提出的深度绑定甚至合资的建议。理由只有一个:“我们不想只服务于一个生态系统,我们的目标是为所有主流的生态系统,提供开放、标准的接口。”
这种“不越界”的智慧,让万金巧妙地避开了与所有客户的潜在竞争。当所有人在争夺上层应用的用户时,万金选择成为那个为所有应用提供最稳定、最高效“底层算力”的公司。这个独特的生态位,让它在复杂的商业丛林中,赢得了所有物种的信任。
从格式化传统业务,到重启新能源征程;从构建成本的降维打击能力,到实现一体化的协同进化;从布局未来赛道,到坚守自己的生态边界。万金25年的发展史,如同一部深刻的商业进化论,充满了对规律的洞察、对目标的笃定和对执行的坚持。
当所有复杂的商业模型和战略分析都尘埃落定,我们不禁要探寻驱动这一切的原动力。
最后,当被问及希望外界如何评价自己时,朱总没有选择“成功的企业家”或“行业的颠覆者”这类光鲜的标签。他的回答,回归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质朴与真诚:“人家一看,诶,这个万金公司的老板,还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人。”
“靠谱”,这个词,是万金在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里,为自己设定的最高价值标准。
他最常对团队强调的,是“说到做到”。“你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诺;承诺了,就必须交付。”这条简单的准则,已经写入了万金的企业基因。
回望万金走过的路,正是对“靠谱”二字的完美诠释。对伙伴,它用零缺陷的品质、可预期的成本和高效的交付,践行着“靠谱”的承诺;对未来,它用“先谋后动”的深度思考和以“知行合一”的果敢投入,展现着“靠谱”的远见;对自身,它用25年如一日的专注与聚焦,书写着“靠谱”的品格。
这,就是万金的故事。一个价值创造者,用教育的严谨和工程师的务实,在一个充满变量的时代,为自己,也为所有合作伙伴,构建了一个最“靠谱”的确定性。而这条价值创造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的星辰大海,正等待着它去探索。
来源:储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