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
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574-87189651

或给我们留言
管理故事
您的位置:首页 > 品牌管理 > 管理故事

郑坚江:从宁波汽修工到全球空调巨擘

发布时间:2025-09-04  点击量:61

 1988年盛夏的宁波,鄞州区的小巷里飘着机油和海风混合的味道。27岁的郑坚江蹲在自家汽修店门口,满手油污的手指正拧着一颗锈迹斑斑的汽车螺丝,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水泥地上晕开一小片深色印记。这时,隔壁五金店的老王路过,随口扔了句:“村头那家国营零件厂快撑不下去了,厂房设备都要租,你要不要去看看?”

郑坚江猛地抬头,眼里瞬间亮起光。他扔下手里的扳手,顾不上擦手,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一路颠儿到零件厂。推开门的瞬间,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车间里光线昏暗,3台老机床蒙着半指厚的灰,8个工人蹲在墙角抽烟,眼神里满是“混一天算一天”的麻木。可就是这个别人眼里的“烂摊子”,成了他逆袭的起点。谁也想不到,这个连初中都没读完的汽修工,会靠2000元贷款起家,日后竟掌舵全球第五大空调企业,还敢和格力董明珠打十年商战,把中国空调卖到150个国家。

2000元贷款接下“烂摊子”:3年从8人小厂做到年产值破亿,宁波小伙凭什么?

“2000元,这是我从银行贷到的全部钱,也是我赌上未来的本钱。”多年后,郑坚江回忆起创业初期,还能清晰说出当年的细节。接过零件厂时,厂里连条完整的生产线都没有,工人大多是原国营厂的老员工,对这个“年轻老板”根本没信心。第一天开会,有人直接拍桌子:“小郑,我们跟着你干可以,但要是三个月发不出工资,我们立马走!”

郑坚江没反驳,只是把铺盖卷搬到了车间角落。他知道,光靠嘴说没用,得拿出真本事。那时电视机刚在普通家庭普及,天线是刚需品,他盯着这个缺口,带着工人改生产线:白天画图纸、拧零件,晚上骑着自行车跑遍宁波的五金店、百货商场,磨破嘴皮推销。有次为了赶一批天线订单,他在车间里连熬3天,累得趴在机床旁就睡着了,醒来时嘴角还沾着机油,手里攥着没画完的设计图。

订单慢慢多了起来,可郑坚江没满足。1990年,他偶然听说国家要推进电力改造,电能表需求会激增,立马决定转型。为了搞懂电能表技术,他带着技术员跑到上海的电表厂“偷师”,蹲在厂门口等工程师下班,递烟、请教,甚至帮人看孩子、修家电,就为了学几招核心技术。半年后,奥克斯的第一款电能表下线,凭借过硬的质量和比同行低10%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

到1991年,这家曾经濒临倒闭的小厂,竟冲进国内电能表行业前三,年产值直接突破1亿元。那天,郑坚江请全厂工人吃饭,在酒桌上他举起酒杯:“当年我承诺让大家有饭吃,现在做到了,接下来咱们还要做更大的事!”酒液洒在桌上,映着他眼里的光,那是属于草根创业者的野心,也是“敢赌敢拼”的宁波商帮精神。

跨界空调硬刚巨头:定价比进口低60%,甩出《成本白皮书》掀翻行业暴利,董明珠怒批“偷技术”

1994年的广州家电展销会,成了郑坚江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他站在格力、美的的展台前,看着标价上万元的进口空调,又想起宁波老乡抱怨“空调是奢侈品,普通人家根本买不起”,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做老百姓买得起的空调!”

那时的空调市场,早已被格力、美的和进口品牌垄断。有人劝他:“小郑,别折腾了,你一个做电表的,怎么跟人家比?”可郑坚江偏不信邪。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从压缩机到冷凝器,逐个环节抠成本——为了降低运输费,他把零部件厂建在空调工厂周边;为了减少损耗,他亲自盯生产线,把废品率从行业平均的3%降到0.5%。

1996年,奥克斯第一款空调上市,定价直接炸了锅:比进口品牌低60%,比国内同类产品低30%!在展销会上,奥克斯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经销商偷偷拉着郑坚江问:“这么卖,你真不亏?”他指着身后的生产线:“我们自己能做压缩机,供应链攥在手里,成本比别人低,凭什么不能卖低价?”

真正让行业震动的是2002年。那年夏天,郑坚江在媒体面前甩出一份《空调成本白皮书》,白纸黑字写着:“一台1.5匹空调,成本仅1200元,却被卖到3000元以上,行业暴利该结束了!”同时宣布,旗下40多款空调再降30%。

这话瞬间点燃了行业火药桶。格力董明珠在公开采访中气得拍桌子:“奥克斯就是靠偷技术、挖人才起家的!他们的空调质量根本不达标,就是在扰乱市场!”甚至在行业会议上,董明珠直接跟郑坚江对质:“你敢不敢把你的空调拆开,跟格力比一比?”

面对质疑,郑坚江没退缩。他把奥克斯的空调生产线对媒体开放,还邀请第三方机构检测。有次检测现场,他拿着检测报告对记者说:“我们的空调,每一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低价不是因为质量差,是因为我们把利润让给了消费者。”

就这样,奥克斯在骂声中快速崛起。到2007年,它的市场份额飙升到7.1%,冲进国内空调行业第四,成了名副其实的“价格屠夫”。而郑坚江的坚持,也悄悄改变了行业——越来越多品牌开始降价,空调慢慢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家庭的“必需品”。

布局全球化破局红海:巴西建厂蹲守半年学葡语,海外营收超57%,150国飘起奥克斯蓝

2015年的奥克斯董事会上,郑坚江把一张世界地图钉在墙上,红笔在巴西、印尼、泰国的位置重重画了圈。“国内市场已经杀成红海,咱们要把空调卖到全世界去!”那时,不少人觉得他在“异想天开”——一个靠低价起家的中国品牌,怎么跟大金、三菱这些国际巨头竞争?

郑坚江用行动给出了答案。2016年,奥克斯在巴西建工厂,刚开工就遇到一堆麻烦:当地工人不适应中国的生产节奏,每天只工作6小时,还经常罢工;原材料从中国运过去,光海运就要40天,常常断供;甚至连当地的电压标准都和国内不一样,空调设计要重新调整。

为了解决问题,郑坚江干脆把家搬到了巴西工厂附近的小旅馆。每天早上,他跟着工人一起吃巴西烤肉,用刚学会的葡语跟他们聊天,听他们吐槽工作中的问题;中午蹲在车间里,和工程师一起改设计图纸;晚上还要跟国内团队开视频会,协调供应链。有次为了赶工期,他连续一周只睡4个小时,最后累得在车间里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还是:“生产线不能停。”

半年后,巴西工厂终于投产。第一批奥克斯空调在当地超市上架那天,郑坚江特意去了现场。看着巴西民众围着空调讨论,有人拿起说明书仔细看,有人当场下单,他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如今,巴西工厂的年产量已经突破100万台,奥克斯空调在当地的市场份额超过15%,成了不少巴西家庭的首选。

不止巴西,在印尼的雅加达,奥克斯的研发中心里,本地工程师正忙着设计适合热带气候的“防蚊空调”;在泰国的曼谷,售后网点的师傅穿着印着奥克斯Logo的工服,骑着摩托穿梭在大街小巷,24小时上门服务;在欧洲的德国,奥克斯的节能空调通过了当地最严格的环保认证,摆进了慕尼黑的家电卖场。

到2025年一季度,奥克斯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超过57%,产品覆盖150个国家和地区。那年港股上市仪式上,郑坚江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股价,对团队说:“以前别人说我们是‘中国价格屠夫’,现在我们要做‘全球价值创造者’。”

十年商战对峙董明珠:从专利诉讼到能效举报,砸30亿搞研发“以战止战”,意外推动行业升级

郑坚江和董明珠的“空调江湖恩怨”,足足持续了十年,每一次交锋都能引发行业震动。2015年,格力突然起诉奥克斯,称其侵犯了6项空调专利,索赔1.1亿元。法庭上,格力的律师拿出厚厚一叠证据,董明珠更是在公开场合直言:“奥克斯就是偷技术的贼,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走不远!”

最终,奥克斯败诉,赔偿了格力一笔专利费。那天,郑坚江在办公室里待了很久,他没抱怨,反而让秘书把所有研发人员叫到一起,扔出一句话:“别人说我们没技术,那我们就自己搞!从今天起,研发费用不设上限!”

此后三年,奥克斯的研发投入一年比一年多:2022年8.7亿元,2023年10.2亿元,2024年11.5亿元,三年累计超30亿元。在宁波的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没日没夜地攻关,终于研发出自己的核心压缩机技术,能耗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还推出了“自清洁空调”,解决了空调积灰难清理的痛点。

可风波还没停。2019年6月,格力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称奥克斯生产的8款空调能效虚标,不符合国家标准。消息一出,奥克斯股价暴跌,不少经销商开始退货。面对危机,郑坚江这次没沉默,他立马成立专项小组,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涉事空调进行检测,同时反诉格力“恶意诋毁”,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检测结果出来后,奥克斯召开新闻发布会,郑坚江拿着检测报告,对着镜头说:“我们的每一台空调,都经过了严格的质检,能效数据真实有效。格力的举报,是不正当竞争!”这场“互撕”持续了大半年,最后虽然没有明确结果,却让整个行业开始反思。

奥克斯在压力下加速转型,从“低价优先”转向“质量为王”,建立了更严格的质检体系;格力也意识到,光靠“骂战”没用,开始加大全球化布局,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就像行业分析师说的:“没有奥克斯的挑战,格力不会这么快走出舒适区;没有格力的施压,奥克斯也不会这么重视研发。这场商战,其实推动了整个空调行业的升级。”

64岁交棒二代:儿子掌舵搞AIoT建智能工厂,5%股权留试错空间,传承“敢闯更要会创”

2025年9月26日,奥克斯电气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股价开盘上涨12%,市值突破270亿港元。敲钟仪式上,64岁的郑坚江站在台上,身边的儿子郑江溪(化名)穿着深色西装,手里握着敲钟的锤子,眼神里有和父亲当年一样的坚定,却多了几分年轻人的从容。

郑江溪进入奥克斯是在2018年,从基层的市场专员做起。刚开始,没人把他当“少东家”——跟着销售跑市场,在商场里给客户介绍空调;去海外工厂实习,跟着工人一起拧螺丝、装零件;甚至在研发中心待过半年,跟着工程师一起画图纸、做实验。有次在巴西工厂,他为了了解当地消费者需求,在超市里蹲了一周,记录顾客对空调的提问,回来后整理出20多页的报告。

“父亲教会我‘敢闯’,但新时代需要‘会创’。”这是郑江溪常挂在嘴边的话。接手核心业务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动奥克斯接入AIoT生态:现在的奥克斯空调,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还能联动加湿器、空气净化器,自动调节室内环境;甚至能识别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前预设温度。

他还砸10亿元在宁波建了智能工厂,车间里看不到多少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臂和AGV机器人:机械臂精准地组装零件,误差不超过0.1毫米;AGV机器人穿梭在生产线之间,自动运送原材料;大数据系统实时监控生产进度,一旦出现问题,立马报警。这座工厂的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高30%,废品率却降到了0.3%以下。

郑坚江对儿子的培养,颇有“宁波帮”的智慧:他通过家族信托,让郑江溪间接持有奥克斯电气约5%的股份,给了他足够的话语权;同时自己保留绝对控股权,在关键时刻能“扶一把”。有次开会,郑江溪提出要进军高端市场,和大金、三菱竞争,有人担心风险太大,郑坚江却支持他:“我当年创业比这风险还大,年轻人就该敢试错。”

如今,站在奥克斯的智能工厂里,看着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运转,郑坚江偶尔会想起1988年那个夏天——那个蹲在汽修店门口的年轻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用三十多年时间,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做成横跨家电、医疗、物业的商业帝国,还把中国空调的名字,刻在了世界的版图上。而现在,他把接力棒交给了儿子,也把“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

Responsive image

热线电话

0574-8718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