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识才:一辈子做好一个行业
发布时间:2025-02-10 点击量:152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到三江口,宁波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这时候的谢识才,还在当地的一家企业跑供销。
1987年,谢识才所在地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决定成立宁波铜材厂鄞县分厂,领导找到素质好、爱学习、肯拼搏、社会交往能力优秀的谢识才,请他出任厂长,那年,谢识才26岁。
铜材厂创立之初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就是个“三无”小厂。年轻的谢识才就靠着一股“闯”劲整合资源,没钱就向银行贷款,没技术没人才就在周末、节假日高薪请来国营大厂的师傅指导生产工作,招员工、做培训……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征程。
饶是如此,30年前的谢识才给自己产品的定位就是“高端产品”,最开始想方设法接来的合金订单是给上海“凤凰”、“永久”牌自行车供应自行车辐条的螺母,这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民营小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物资短缺的年代,“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还是奢侈品,上海“凤凰”、“永久”是国有企业,谢识才接到的订单虽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对这个刚成立不久的铜材厂而言,就显得弥足珍贵。即便是这样的小单,单靠铜材厂的生产水准有时候仍旧达不到国营大厂的要求,还需要多方寻求技术、管理、设备上的帮助。在企业成立三四年后,博威才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材料专家。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谢识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自己的东西,做高端产品、自主研发掌握主动权,这是谢识才的初心。正是这个初心,成就了今天的博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谢识才就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开办一家企业要明白自己做什么,我们企业要么不开,开就要开一流企业”,低端产品的生产并不符合谢识才的追求。他也很明白,开放初期的中国制造业远落后于国际,只有积极同国际接轨,通过不断学习、交流才能紧跟行业的发展。
同国际接轨,做国际经营,对谢识才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挑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消息不通畅的年代,国际贸易主要通过“广交会”这样的国际贸易会来达成,而只有拥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才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展出,企业创立初期的谢识才哪里能有这样的资格。没资质怎么办?谢识才又找到浙江省有色金属分公司寻求合作,将自己的产品放到他的展台进行展示,不仅如此,谢识才还亲自带着翻译买票进入会场,看到外商就主动上前攀谈交流、展示自己的产品,为此谢识才还为企业专设了国际贸易部。直到90年代末,谢识才取得自行进出口的资质,才结束了这段“寄人篱下”的艰难岁月。就是靠着这样的不断努力,谢识才逐渐打响了企业的知名度,吸引到了外商的注意,然后有了三菱、泰科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订单。
世界500强订单的背后是博威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按照世界500强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博威不断的改进、研发以满足世界500强企业的产品要求。发展到如今,博威最大的财富是站在了行业之巅。用谢识才的话来说“博威下属的博德高科不单是国内切割丝领域的隐形冠军,甚至可以说我们是这个领域的世界隐形冠军,全世界范围内我们也是做得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