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
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574-87189651

或给我们留言
管理故事
您的位置:首页 > 品牌管理 > 管理故事

陈苗龙:持之以恒就是最大的商机

发布时间:2025-05-15  点击量:8

 曾经很多人误以为“陆龙兄弟”的创始人姓“陆”。而事实上,因为在最早参与创业的6位陈姓同胞兄弟的名字当中,都带“龙”字,而“陆”为“六”的大写,因此在创牌时,使用了“陆龙兄弟”作为商号和商标。

陆龙兄弟六人出生在绍兴上虞的一个穷苦家庭。1978年,出于生计所迫,陈苗龙一家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们变卖了所有值钱的物件,借遍了亲友,再加上平时辛苦积攒,东拼西凑了两万元,造了一艘渔船,决定以打鱼为生。

“当时为了凑钱,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连母亲的戒指都给卖掉了。”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从此陈苗龙兄弟开始了海上创业。

然而,创业的艰辛、痛楚与心酸,远非大多数人所能体会。

海上不同陆地,晕起船来难受的要命,而陆龙兄弟中就有好几个晕船的,尤其是陈苗龙,每次出海总有种把苦胆吐出来的感觉。“那些年,由于我严重晕船,每次出海,马上脸色苍白、心悸乏力,不得已只能躲在船舱里,用被褥严严实实地包住头部,在昏眩中度过无数个海上的日日夜夜。”然而,在穷苦生活和众多外债的压力下,兄弟几人都是咬牙出海,沿着东海近海捕渔,之后到宁波、温州和福建等地去批发海产。

对于当时陈苗龙兄弟来讲,“靠海吃海”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泛海为贾的生活,一直持续了5年,陈苗龙兄弟几人常年吃住都在船上,根本无暇回乡探视父母妻小,甚至当家中孩子出生后,过了数月才第一次与之见面。因此,只要有机会,陈苗龙就争取摆脱海上作业。就这样,在海上漂泊了5年之后,陆龙兄弟们终于上了岸。

岸上生活也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当时,很多渔民都厌倦了海上的生活,选择上岸发展,但日后成为企业家的极少极少。从海上作业到上岸做企业,这里面的门道着实不少。

1983年4月,陆龙兄弟六人沿黄海海滩捕捞黄泥螺时发现了一块宝地。在东海与黄海交汇处的江苏大丰有一块很好的滩涂,那里黄泥螺质量上乘,口感颇佳,最重要的是当时都没什么人去捕捞。

有了这个稳定的天然滩涂,陆龙兄弟在货源上就保持了自己的优势,他们的黄泥螺就没再愁过销路。

在改革开放起步6年后的1984年,姓“资”姓“社”的紧箍咒正在逐渐解脱。尤其是同年,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的一次谈话中提到“要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于是陈苗龙决定放开手脚,有了新的打算。

“当时我们的想法是,最好的黄泥螺,理应卖给最好的客户。”陈苗龙回忆说。而当时上海有个全国最著名海产品糟醉大王“邵万生”,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在六兄弟之中,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外联委员’。此次,陈苗龙决定想方设法和“邵万生”进行合作商谈,看看能不能对其进行长期供货。几经周折,陈苗龙终于找到了“邵万生”的经理助理陈建华,当时事业正是如日中天的“邵万生”海产品对这些不入流的海货根本不太在意。在陈苗龙的强烈恳求下,陈建华终于决定去看看陈苗龙的货,就这一眼,陈苗龙兄弟们的此次上海之行也达到了目的。

从专业渔民转变到“邵万生”的供应商后,陈苗龙兄弟六个之间分工自然也就有了变化,有人专门管运输,有人专门管滩涂组织捕捞,有人专门管质量检验,而陈苗龙就驻扎上海,负责和“邵万生”等厂家联络。过去说的“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在他们六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此时,创业的第一次危机也即将到来。

“陆龙兄弟”的事业开始一步一步走上正轨,然而,这种幸福的经营只维持到1986年。那年,上海爆发甲肝疫情,海产品全部禁售,这给陈苗龙兄弟们当头一棒。无奈之下,陈苗龙停掉了上海的所有生意,全部移到了宁波。创业的第一个高潮就这样戛然而止。当时手头已经有一部分资金的陈苗龙兄弟,并没有分家单干各自想干的行业,一直坚持着等待时机,继续走一起创业的道路。这一等就是三年。

1989年底,宁波有很多店面对外出租。陈苗龙兄弟们觉得不能再放过这个机会,就租了新江桥边人民路6号40平方米的门面。就这样,陈苗龙在宁波新江桥边首次打出“兄弟泥螺”的店招,开始了扎根宁波的创牌之路。

对于当初选择宁波作为发展的理由,陈苗龙至今觉得很有眼光:“首先宁波毗邻东海渔场,周边海域各类海产品丰富。宁波人自古喜食黄泥螺、红膏炝蟹、鱼鲞等‘压饭榔头’。选择在宁波从事海产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不仅利于整合优质货源,而且坐拥稳定而庞大的市场需求。”虽然出生于穷苦家庭,但是和兄弟们在一起多年的生意经验,让陈苗龙练就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其次,宁波具有重商亲商、厚重多元的悠久传统,自古传承和发扬了浙东文化中‘工商皆本’的思想,也形成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海洋文化现象。因此,对在1989年决心‘上岸’的兄弟们来说,宁波是设店经营的首选之地”。

1992年上海水产品市场恢复,陈苗龙兄弟六人又重新进入上海市场,常年向上海和全国土产集团供货。

经过前后七八年的迷茫和摸索,1994年,陈苗龙终于找到了企业良性发展的方向,把重心放到海产品加工和销售上,并拿到宁波市特种许可证,成为首批特种食品许可企业。这个时候,陆龙开始注重宣传和广告,创建品牌,“兄弟泥螺”、“陆龙兄弟”走进宁波千家万户,“陆龙海产礼包”成为宁波海鲜文化的独特现象。

从此以后,陆龙兄弟将他们的产品和宁波这座海港城市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陆龙兄弟的品牌也成为了再改革开放中与宁波这座城市一同成长起来的城市名片。

 

就这样,经过多年奋斗,“陆龙”兄弟身份由渔民、商贩变成企业家、股东。

陆龙兄弟的创业过程和千万创业成功者的创业旅程如出一辙,就是在困苦中磨砺、在发展中坚守、在绝望中摸索、在机遇前把握。不过,有一种管理模式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就是兄弟们共同管理、共同进退,不像一些家族企业因为利益纠纷最终分道扬镳。

陈苗龙对此也颇为感慨:“我们兄弟几人,在一起共事了近40年,过去有人说亲兄弟合伙做生意,而且是做食品生意,很难不出问题,可是‘陆龙兄弟’创业至今,从来没有闹过什么丑闻,也从来不是一家在社会上有争议的企业。”

的确,40年来,“陆龙兄弟”几乎从没红过脸,始终保持着创业初期的工作激情与和谐关系,这一直在宁波传为佳话。不过,企业还是采用股东制,兄弟们分别占有同等份额的股份。尽管企业年销售额早已逾亿元,但他们坚持从不分红,将企业盈利所得用于扩大经营,而兄弟6人只拿每月的基础工资,从当初的五六百元到现在的六千元,没有人对此提出过任何抱怨。

生活习惯方面,兄弟们几乎常年都是每天晚上9点半就寝,清晨5点起即投入工作,陈苗龙笑称这是他们创业时养成的作息习惯。

“陆龙兄弟”以“兄弟合心”为核心的家族化管理结构,成为很多创业者争相模仿的一种模式,可是事业还没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兄弟们之间就已经四分五裂了。陈龙苗说:“兄弟合心,重在‘心’上,当兄弟把名利都看淡的时候,‘心’就算是成功一半了,当兄弟之间相互理解和体谅的时候,‘心’就算合并了,最重要的是团结,团结看似容易做起来难。

放眼未来,陈苗龙和他的兄弟们正在用自己独特的家族化管理结构,来打造一个百年海产品牌,希望做出中国的“百年陆龙”。

 

Responsive image

热线电话

0574-8718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