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豪:献给宁波水表事业50年
发布时间:2025-06-19 点击量:16 在宁波,有一家水表厂,它所生产的水表品牌叫做“宁波”牌。一个产品能够以一座城市的名字来命名,它所承载的必然要比其他品牌多得多。而在“宁波”牌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更加值得铭记。 张世豪,从初出茅庐的普通员工,成长为一个卓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和杰出的行业领袖,五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低调行事,让宁波水表的产品走进了“家家户户”。无论多小的事,坚持50年便都是伟大。而他,就把半辈子献给了水表事业。 步履不停的半个世纪 1968年,24岁的张世豪退伍后进入宁波水表厂,5年之后就被选举为工会主席,12年后担任经营厂长职务。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开始吹拂着宁波这座充满商业活力的城市。然而在这和煦的春风下,上演的是一场激烈的行业洗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水表行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一大批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水表生产企业被淘汰出局。当时宁波水表行业总体规模不大,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全市有100多家企业出局,而在张世豪的带领下,宁波水表厂笑到了最后。 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席卷了全国,众多企业经营者纷纷看准时机带动改制,完成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转变,也为中国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出路,张世豪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完成了这一次意义非凡的跨越之后,宁波水表正式迈入了企业发展的高速道路。 从1968年到2018年,回顾张世豪在宁波水表厂工作的这50年。5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两大块内容: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 “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这两大块是企业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两个基本条件,企业就没办法生存,即使能够生存也是很短暂。”张世豪说,宁波水表之所以能够支撑这么长时间并且近几年发展良好,也就是抓住了这两大块。创新是一个企业不竭的动力,而坚持品质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在这五十年里,每一个企业发展的分岔口,张世豪都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在他的引领下,公司慢慢从一个小厂发展成了仪表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正是他的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打开市场与国际接轨,使得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水计量行业举足轻重的大公司。五十年的光阴岁月,为张世豪书写了一份完美的履历表,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如今宁波民营企业家们的骄傲和榜样。 从“价格战”到进军国际市场 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需要匠心与专注,同时更需要智慧的商业头脑。 八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开放,一时间冒出很多乡镇企业,劣质产品层出不穷,水表制造市场被冲击得一塌糊涂。在这样的情势下,张世豪主导和策划了一场“价格战”。 “我们一次性把价格压下来了,所以销售量一下子就爆发了,从1981年到1984年期间,几乎每年销量翻一翻,一下子就把行业龙头地位拿到手了。”由于“价格战”的成功,宁波水表厂在市场占有了空前的市场份额,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也在这种价格冲击下倒闭了近百家。宁波水表厂销量利润逐年上升,坐实了龙头地位。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靠产品和创新,也要靠领导人的前瞻性。是继续在国内市场上拼杀,还是到国际市场上开拓新疆土,这是在“价格战”后张世豪所面临的选择。在国内市场不断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国外市场对他来说,就像一个没有开发的新大陆。 “‘价格战’在当时看有必要之处,但我们也吃过苦头。随着价格的厮杀,尽管我们‘以量取胜’,利润不降反升,但是拼杀到一定程度,市场饱和了,利润空间也就没有了。这时候我已经成为了厂长,发现国际市场还留有空白。虽然当时从产品质量和产品设计上,我们跟欧洲比确实存在差距,但是我们有价格优势。”发现价格的这个优势,让张世豪对宁波水表的“出海”充满信心,他毅然决然地进军国外市场。 刚开始张世豪选择出口的国家是巴西。巴西跟发达国家接轨较早,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因而市场十分可观。但是相应的,巴西市场上对水表的技术要求也很高。接还是不接?这个分歧成为了当时宁波水表厂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接,意味着必须改良自己的产品,向更高端的方向走,但最后到底能不能达到要求还是个未知数;不接,虽然没有损失,但是产品的销售范围就只能局限于国内。 张世豪认为,“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不敢尝试第一次就永远不会有突破。原地踏步,永远没办法跨出去。”所以,在一片质疑声中,张世豪决心向国际市场“冲一把”。 “当时支持这个决策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我,还有半个,是抱着可以试试的态度。我心想,就送一个集装箱出去,一个集装箱装1万个左右,当时是水表12美金一个,总共是12万美金,万一失败的话大不了扔在大西洋。”抓住机遇、勇敢挑战、努力拼搏,正是张世豪这股敢于突破的精神,让宁波水表厂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出口到巴西市场以后,宁波水表厂顺利地打开了出口国外的大门,之后更是远销欧洲,在国际水表产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之后的几年里,宁波水表的国际化探索也就此走上正途,产品出口欧美的比例一度超过50%。在上个世纪,中国民营企业能够达到这样高的出口比例还是非常难得的——这是实力的象征——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 股份改制,企业发展更进一步 1999年,宁波水表厂进行了股份制的改造。“因为体制的束缚,我们感觉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恰巧赶上政策支持就进入了第一批改制的队伍。” 2000年,宁波水表厂正式改名为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由厂长张世豪担任董事长。由于策略的正确,改制成功以后的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股份制改造后,宁波水表擎起“水表智能化”和“生产自动化”的大旗,将每年3%的营业收入用于技术研发,再次实现了产量和利润的大幅上升。 据张世豪介绍,1999年,水表厂1300名员工,年产量约100万台;通过持续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改造,17年企业员工减少到1000名,年产量却跃升至900万台。 数十年风风雨雨,水表制造工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表行业也经历了多次动荡,但宁波水表却屹立不倒,并包揽了多项“第一”。 “改制以后,我们重新整顿了经营班子,企业也一步步向上发展。”由于宁波水表厂并非自己所创,张世豪感言自己是“接了老厂长的班”。“水表厂能有今天,一靠前人栽树,二靠众人培植。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张世豪说。 转型升级,开启“智能表”时代 做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前瞻性,张世豪就是如此,他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近几年智能制造的兴起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好在我们对智能表的探索较早,早在改制以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所以我们成为最早得益的水表企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世豪从制造特殊水表的过程中看到了智能化的附加值。“特殊水表就是各行各业生产中需要用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水表,比如建筑水泥搅拌机需要定量,这种表装上以后就可以定量。”在生产经营中,张世豪发现光是一个机械表不仅功能简单,而且利润也低,而加入电子量度等一些“智能”设计的话,不仅功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带来的效益也十分可观。于是,张世豪预感到智能表将带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以一个普通水表为例,50块钱的一个纯机械表已经非常好,如果加上电子模块,使它有一些即显的数据功能,价格就可以实现翻番。所以这里存在着大量的利润,也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研发智能表离不开人才,张世豪又把目标放在了人才培养上。 “人才引进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为了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我们有一个省级的企业研究院,还有一个国家认定的中心实验室,目前我们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中还有三个在站博士后,研发人员有一百多位。” 除了人才投入以外,对先进设备的购买投入也是企业投入的重点。“我们的生产过程逐渐向自动化方向靠拢,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来说,自动化效率肯定要远远高于手工。”张世豪说,“毕竟,未来将会是一个越来越好的时代,企业的发展也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