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沪生:中年人的转型,要比青年人更勇敢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量:110越是中年人,越耗不起,行动越要比年轻人果断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2013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朋友的一通电话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当时还是《外滩画报》的总编辑,当时和我一个为数不多的理科生的朋友,也是《南方周末》新媒体部的总监,大概聊了一个多小时,聊完电话我知道纸媒在未来大概两三年就要完蛋,我之前是没有这个意识的。
我当天晚上大概就下载了几百个APP,几乎要看到天亮了,经过这一场不眠之夜,第二天上午我就跟老板去提辞职了。
我当时算是上海滩年薪比较高的总编,当时我们一年是挣好几千万的,广告商全部是大牌的,广告商都告诉你,我们永远需要你这样优质的杂志,他们会认为互联网的内容太low了。后来你才知道这样的环境就像一个温室一样,所有的人都是同温层的人,但其实地震马上就要发生了,洪水马上就要来了。
因为我老板对我也很好,拿着人家很高的年薪,然后想着自己的事儿,这种事情,我是不好意思做的。我走的时候也是很决绝的,就是一个纸箱子,就走了,也没有什么欢送仪式。
我实际上彻底地回家,完全是一个0收入的状态,我当时就跟我女儿讲,我们以后要节约一点。有一次我出去买烟,我女儿还跟我开玩笑,买便宜一点的。
中年人有时候碰到这种问题是比较容易纠结的,但我觉得越是中年人,你可能越耗不起,你的行动要比年轻人更果断,中年人如果你错过3年5年,基本上你彻底就没戏了。
大概是在5个月左右,我突然有一天意识到我现在的工作跟过去做杂志社的工作3/4是一模一样的, 在一条开选题会,跟我在杂志社开选题会,没有任何差别,拍的调性其实也没有什么变化,我们的标准可以讲跟我过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短视频内容的呈现方式不一样,这1/4是我们一定要去突破的。
10年下来,我们短视频本身也在升级。但是你还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我干的还是生活方式报道,生活美学报道。我们中间也做过一些转行的事情,事实证明失败率是非常的高的。
反过来讲我转型不转行,我坚持在这个事情上面做, 时间的积累给我们的回馈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就过去一本杂志你可能就是10万份的发行量,就算非常的厉害了。今天我们一条有七八千万的粉丝跟用户。
今天我们又有一个新的挑战,过去我们在微信时代、微博时代,它是一个订阅机制。微信我有2,000万粉丝,每天只要有10%的打开率,我就有200万(阅读),5%的打开率就有100万(阅读),这是非常闭环的一个东西。
今天以抖音为代表的一个算法,就算有1,000万粉丝,我每天还是要测算一下,先推给500个人看,看他们的完播率,尤其是看他的互动率。
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只有个人,真实的个人才能拿到互动率。雷军有互动率,小米没有互动率,我不会去给小米留言,我是在跟谁留言?跟客服吗?还是跟小编?雷军2,000万粉丝,每个人都觉得我跟他直接对话。那么这个就是由抖音为代表的算法,它重新制定了一个游戏规则。
再优质的内容,你不能用一种静态的或者品牌的方式去做,你要跟一个人去结合。
像我们以前我们有一个美食台,有800万粉丝, 应该是中国最大的美食频道(微信号),今天它就不ok了,它的流量在下滑,那么我们就要跟一个人去结合。我们去年推出的“老羊厨房”,他一个月就100万粉丝,单条就做到了1亿的流量,我们就发现这个也没有那么难。
我发现跟个人IP结合,不代表我要去做网红搞笑,不代表我需要娱乐,但它必须是一个个人IP,因为你不是个人IP就拿不到互动率。这件事情你不能跟它拧着来,这个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我们去年做转型也非常成功,对我们来讲也是打开了天花板,未来我可以跟100个创始人、达人,都进行深度的长期合作,我们想象空间会更大。
我们后来总结,我们再也不要做那种花了巨大的精力, 但是你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从无知到平庸的事情,反过来讲,应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尤其是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去把它从优秀做到卓越。
在我的视频上线之前,我其实也做了心理建设。作为一条的老板,视频上线要是没有流量一定会有人看笑话。但是如果不火我就要觉得很尴尬,面子下不来吗?这也没有必要。我相信我的专业,我相信第一个月没有流量,但是第二个月、第三个月可能就爆了。
一条的风格很真诚,说的话真诚,影像表达也真诚,(不管刚开始是不是会爆)我就要去坚持它。所以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我觉得大家要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专业就是优势,要守住自己的专业,并且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然后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