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识才:一辈子做好一个行业
发布时间:2024-09-13 点击量:229 今年八月,新华社刊发全媒体报道《解码宁波制造》,28个隐形冠军向世人彰显着宁波制造乃至中国制造不惧风雨的中坚力量。 博威便是这28个隐形冠军中的一员。从一家小铜厂做起,创始人谢识才用了30年,便将博威打造成为如今切割丝领域横扫全球的中国王牌。谈起过往,谢识才语速缓慢但坚定;提起合金,他依旧充满创业的激情。 趁春风:从鄞县小铜厂出发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到三江口,宁波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这时候的谢识才,还在当地的一家企业跑供销。 1987年,谢识才所在地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决定成立宁波铜材厂鄞县分厂,领导找到素质好、爱学习、肯拼搏、社会交往能力优秀的谢识才,请他出任厂长,那年,谢识才26岁。 铜材厂创立之初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就是个“三无”小厂。年轻的谢识才就靠着一股“闯”劲整合资源,没钱就向银行贷款,没技术没人才就在周末、节假日高薪请来国营大厂的师傅指导生产工作,招员工、做培训……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征程。 饶是如此,30年前的谢识才给自己产品的定位就是“高端产品”,最开始想方设法接来的合金订单是给上海“凤凰”、“永久”牌自行车供应自行车辐条的螺母,这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民营小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物资短缺的年代,“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还是奢侈品,上海“凤凰”、“永久”是国有企业,谢识才接到的订单虽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对这个刚成立不久的铜材厂而言,就显得弥足珍贵。即便是这样的小单,单靠铜材厂的生产水准有时候仍旧达不到国营大厂的要求,还需要多方寻求技术、管理、设备上的帮助。在企业成立三四年后,博威才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材料专家。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谢识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自己的东西,做高端产品、自主研发掌握主动权,这是谢识才的初心。正是这个初心,成就了今天的博威。 强者同:合作世界500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谢识才就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开办一家企业要明白自己做什么,我们企业要么不开,开就要开一流企业”,低端产品的生产并不符合谢识才的追求。他也很明白,开放初期的中国制造业远落后于国际,只有积极同国际接轨,通过不断学习、交流才能紧跟行业的发展。 同国际接轨、做国际经营,对谢识才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挑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消息不通畅的年代,国际贸易主要通过“广交会”这样的国际贸易会来达成,而只有拥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才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展出,企业创立初期的谢识才哪里能有这样的资格。没资质怎么办?谢识才又找到浙江省有色金属分公司寻求合作,将自己的产品放到他的展台进行展示,不仅如此,谢识才还亲自带着翻译买票进入会场,看到外商就主动上前攀谈交流、展示自己的产品,为此谢识才还为企业专设了国际贸易部。直到90年代末,谢识才取得自行进出口的资质,才结束了这段“寄人篱下”的艰难岁月。就是靠着这样的不断努力,谢识才逐渐打响了企业的知名度,吸引到了外商的注意,然后有了三菱、泰科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订单。 世界500强订单的背后是博威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按照世界500强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博威不断的改进、研发以满足世界500强企业的产品要求。发展到如今,博威最大的财富是站在了行业之巅。用谢识才的话来说“博威下属的博德高科不单是国内切割丝领域的隐形冠军,甚至可以说我们是这个领域的世界隐形冠军,全世界范围内我们也是做得最好的!” 布全局:国际化发展导向 回顾博威的发展历程,谢识才总结两件事对博威大方向的影响:一个是机遇,改革开放给了博威发展的机遇;一个是博威把握机会的能力,很早且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布局。 博威创立初期就在做国际经营,寻求国际合作。到2005年,博威在越南买下了225亩的土地投资建厂,并于2007年正式投产运营;真正落子国际化最关键性的一手是在2015年全资收购了拥有130年历史的德国高端精密切割丝企业——贝肯霍夫。 谢识才的电子邮箱里,至今还“躺”着一份贝肯霍夫工会主席发来的感谢信:2017年贝肯霍夫被评为联邦德国工会奖,贝肯霍夫感谢谢识才帮助和鼓励他们走出了至暗时刻。 联邦德国工会奖,在以制造业称霸世界的德国,这是了不得的成就。博威每年开展为期1周的战略规划会议,会前3个月进行市场调查,根据每年的经济状况修改或制定往后3年、5年、7年的发展规划。对贝肯霍夫的收购,正是源于这样的战略规划会议上的一次决断,这是博威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一环。 博威收购贝肯霍夫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贝肯霍夫曾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企业的技术、管理、设备、产品都是世界一流水准,在企业跨行业进入金融行业后,资金链出现问题,以致寻求收购。这次收购属于国际收购,而国外的企业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是存在“偏见”的,“偏见”背后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为此,展开收购前,谢识才主动邀请贝肯霍夫工会主席实地参观考察博威的工厂、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双方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经过漫长的协商、磨合最终达成共识。收购贝肯霍夫后,谢识才为贝肯霍夫做全方面的梳理,发现生产、技术方面优势显著的贝肯霍夫在营销、市场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而这方面恰好是博威擅长的部分,于是两者互补、共同努力,一场东西方的“联姻”造就了现今中国乃至世界切割丝领域的隐形冠军。这也是中国企业成功并购国际企业的经典案例。 按照谢识才的构想,博威在德国收购的贝肯霍夫是为了方便服务于欧洲市场,布局越南则是服务于东南亚市场的需要,而今对北美的战略也在稳步推进。我们可以期待这家在创建初期就着眼全球发展的企业,在今天及未来,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造未来:争做行业一流 和多数宁波专一的实体制造业一样,博威30年来始终恪守主业,用谢识才的话来说,就是“有色金属行业的深挖领域无比巨大,发展潜力无比巨大,博威相信,深挖自己的行业、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好,没必要分太大的心力跨行业搞发展。” “一辈子不长,做好一个行业就够了”。谢识才说。 做一流企业,做百年名企,谢识才认真规划着博威未来的脉络,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系统、设备、人才,有规划地更新、迭代。面对时下大热的“智能制造”,谢识才依旧保持清晰的认知和理性的规划,他认为:一个企业要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智能制造的起点是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通过标准化后使生产设备、流程自动化,自动化后,通过数字化打通各个连接的环节,最后才能形成智能化。智能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博威当前的目标是打牢基础,一步步完成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继而向智能化推进。 对待企业传承和接班时,谢识才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企业传承和接班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传承偏向于财产的继承问题,这点是个人可以决定的部分;而企业的接班更多涉及到的就是企业发展的问题,对接班人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对公司、社会负责,应该是能者居之,子女能力好固然最好,倘若子女不适合,就应该选择现代化企业的职业经理倾向。实际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儿子虽然在自己的公司历练,但博威同时也建立了一整套层次完善、立体的人才蓄水池。 研发未来,引领未来,谢识才总是能将目光放得更远,“材料产业是科技的先导、是排头兵,你必须冲在最前面,至少也要紧跟行业发展”。谢识才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在做。时下,5G时代刚到,博威的研发已经投入到6G基站材料的准备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