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雅:“金彩”铸就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5-07-01 点击量:91992年,年轻的俞建雅走进宁波第二百货商店,成为一名普通营业员。初入职场的她或许未曾想到,这段从基层开始的旅程,会成为她一生的事业坐标。她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一线员工到中层骨干的蜕变——1998 年,年仅20余岁的她成为宁波二百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这个身份不仅是对其能力的认可,更开启了她与企业深度绑定的成长之路。
在基层岗位的摸爬滚打,让俞建雅深刻理解了商业的本质。她始终记得,每个岗位都是企业运转的齿轮,人力资源的工作让她学会洞察人性,总经办的历练培养了全局视野,商场管理的实践则锤炼了实战能力。这些经历如同基石,为她日后执掌企业埋下伏笔。而真正让她领悟“坚持”力量的,是与中国黄金的不解之缘。
2007年,俞建雅在珠宝博览会上敏锐捕捉到投资金条的商机。彼时的宁波黄金市场尚处萌芽期,“可回购、随时变现”的概念几乎空白。为引进中国黄金,她数次奔赴北京总部谈判,终于在同年12月迎来1.2米的小柜台落地。国际金价 188 元每克的起点,却在宁波掀起轰动——单月6000万的业绩,让全国媒体聚焦这家区域百货商场。更具战略眼光的是,她乘胜追击拿下宁波、舟山总代理,成立批发中心,以“按吨进货”的魄力重塑供应链,将宁波二百的黄金珠宝业务推向巅峰。2013年在“中国大妈抢黄金”的热潮中,她凌晨三四点排队进货的身影,成为坚守与执着的注脚。
“买黄金到二百,北有菜百,南有二百”,这句家喻户晓的口号,背后是俞建雅近二十年的深耕。1998 年进入管理层后,她将黄金珠宝定为核心赛道,从零开始搭建团队、拓展品牌、创新模式。中国黄金的成功只是起点,她带领团队构建起覆盖宁波、舟山、台州等地的批发网络,年销售额逼近 10 亿元,占据本地市场半壁江山。这份成绩单不仅源于商业嗅觉,更得益于对行业生态的深度参与 —— 作为宁波市黄金珠宝协会会长,她将行业资源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产业 + 协会”的协同效应。
在她眼中,“精彩”之所以是“黄金铸就”,不仅因为黄金业务带来的业绩辉煌,更因这段历程中凝结的商业智慧与行业影响力。当黄金从单一饰品演变为投资品、文化载体,俞建雅始终站在潮流前端:她推动黄金与编织工艺结合,推出 “国潮金饰”;在直播兴起时,让商场经理化身主播,用“沉浸式带货”打破传统销售场景。这些创新让宁波二百的黄金柜台不再是冰冷的交易场所,而是年轻人打卡的 “时尚地标”。
2020年疫情如催化剂,加速了传统商业的变革。当线下客流锐减,俞建雅带领团队打响 “线上突围战”:从店长建群试水私域流量,到开发小程序,布局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矩阵,她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人货场。一楼黄金珠宝的商场经理脱下西装化身主播,在镜头前展示黄金编织技巧,单场直播吸引许多的年轻的客群来观看。这种“管理层躬身入局”的姿态,成为企业转型的鲜明符号。
跨界合作是她手中的另一张王牌。与甬派商城的联动,让宁波二百的百货商品进入线上商城突破地域限制,通过“宁波老号段位赛”她巧妙将非遗文化融入商业场景。
俞建雅始终忧心于行业共性难题—— 人才断层。“源康布店” 因搬迁面临的专业人才缺口,折射出老字号的普遍困境:年轻人更青睐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传统商贸业的 “老派” 标签难以吸引新鲜血液。
但她从未放弃破局。在人才培养上,她提供更多让90 后 00 后走向管理层的机会,让年轻干部在后勤、营销、商场管理等多岗位轮岗,“百货业需要沉淀,就像黄金需要打磨” 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留住人才的核心是“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俞建雅拒绝“空降兵”主导核心业务,坚持内部培养的“传帮带” 模式,从营业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管理层,对企业有着天然的归属感。她为年轻人搭建 “创新试验田”让年轻主管负责直播策划,年轻员工主导短视频内容,当她们看到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就会相信老字号能承载青春梦想。
站在职业生涯的第33个年头,俞建雅的目光早已超越企业经营层面。作为宁波市老字号协会副会长,她呼吁:“上海有以旧换新政策,苏州有老字号集聚区,宁波的老字号需要更精准的扶持。”对于宁波二百的未来,她坦言,宁波二百已经走过了75年希望继续走向二百的一百年。
俞建雅用33年的坚守证明,老字号的青春密码,从来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以创新为笔,在时代画卷上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当 “坚持”“金彩”“创新”成为职业注脚,这位老字号掌门人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 在俞建雅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史,更是中国传统商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涅槃之路。